笔趣阁 > 汉家日月 > 第二三二章 堵截

第二三二章 堵截


  保定府北,安肃地带,触目皆是四下萧条的原野,这里已经是出了京畿地带,属于保定府之地。

  保定府,上接京畿,左邻山西地界,西南是真定府,东面相望河间府,可谓是华北平原之腹心重镇。

  本来中原如此中心地带,应该是到处繁华昌盛的,然而这个时候正逢清兵南下劫掠。放眼四下己是没什么人烟,就算看到一些村落民堡,不是黑烟袅袅、残垣断壁,就是百姓们废弃逃难。

  都说毁灭容易,建设难。可能汉家百姓辛辛苦苦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建设发展,在虏骑兵锋之下,一下子烟消云散,只剩一地狼藉。

  从某种意义来说,多尔衮执意要给明国放血的战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明国若想在战后重新安置百姓,建设起家园,然后重新设置官府,用来发展农垦,用来缓慢培育人口,以图打造成一个坚实的钱粮、丁口基地。

  在明国初期,或许五年内就能扎下坚实的基础,而换在如今朝廷的执行力,钱粮两囧,不要说十年,哪怕就是二十年,也未必能恢复先前的元气。

  如今的保定府,除了一些大城池还顽强的孤独的矗立在一望无际的干燥平坦的黄土地上外,到处所见河流,也干枯得差不多,风一扬,就卷起漫天的尘土。至于乡下各处的百姓和村镇,更早早就是风吹雨打去。

  这样兵戈四起的地方,在普遍国朝地方官军都龟缩在大城池的情况下,安肃以北的黄土地上,却是野外扎营了一部明军。

  这个军营,在凛冽的寒风中,展开的营盘达到一里多。只见营里刁斗森严,中军大帐边上一杆“汉”字大纛火红军旗迎风烈烈作响。在营地里,更是到处可见一列一列整齐行进在巡逻的士兵。

  这些战兵,如今个个也是满面风尘,有些人的脸都被寒风刮出了口子。然而,这些昂首阔步的战兵,个个精神抖擞,脸色坚毅,似乎在宣告,这个世间没有任何人、任何军队会是他们的敌手,哪怕是在野外。

  这部明军正是于望带的主力部队。

  说来近段时间,于望越是南下,就越是咬牙切齿。明明自己带领官兵是在明国腹心地带行军,应该是说属于内线行军,可是如今的形式就明明白白的告诉他:这里不是明国,汉家军已经是深入“敌境”。

  既然是敌境,也是自然不要谈何筹措粮草,好在此行自己军中带了大量的粮米马肉,至少这一个多月中,部下将士是不愁吃喝了。

  今日,于望正率领了一帮将领在营里视察,当他看到了营地里,中军部后面密密麻麻的辎重车与炮车时,脸露出满意的神情。好在自己有先见之明,这些辎重,便是自己军中的生命线啊。

  然而,自己的军队可以保障暂时粮草无虞,先期南下的卢督师那一万多官军也可有粮草补给?对此,于望深感忧虑。

  好在,据最近部下汇总上来的情报,卢督师部正赶往保定府城。

  保定城,作为府城与保定镇城所在地,城池周十几里,城墙非常高厚,城有四门,均建有瓮城。

  镇城内,有巡抚保定等府、兼提督紫荆等关、兼管河道的巡抚一员。城池内又有保定丰营等多营数万官军兵马,一起防守这有着拱卫神京,为天下第一要镇之称的雄伟城池。

  既然如此,卢督师去了保定府城,那么也就是说,目前卢督师的安全,目前还是没有问题的,这也算让于望心中放下了一个忧虑。

  和卢督师率军去往保定府不同,于望却是另有决策,今日他率军驻扎安肃以北,正是为了堵截一股南去保定城的清军主力。

  相比此刻在保定府各处龟缩在城池内的明军不同,他们是完全睁眼瞎,在战战兢兢中,恐惧的等待未知的祸福。相反最近,于望手下夜不收、情报特工倾巢出动的情况下,整个的保定形式也已经完整的明朗的呈现在自己面前。

  自清兵在上个月中后期,绕过宛平南下后,经良乡而入涿州,在所向披靡的情况下,清军索性分兵八道,一沿山下,一沿运河,于山河中间纵兵前进,燕京迤西南千里之内俱遭蹂躏。

  这也造就了汉家军南下后,触目所及,四处烽火,到处是地方派遣求救人员的情况。

  最新情报显示,如今的鞑子大军分散各处劫掠后,又有合兵的趋势,他们兵分三路深入,一路由沫水出易州,一路由新城出雄县,一路由定兴出安肃,欲要围攻保定。

  清兵三路大军进犯保定,于望则是就近选择了面对来自定兴方向来的清军,据哨探报告,这大部清军主力为正蓝旗,贼酋正是皇太极长子,匪号和硕肃亲王的豪格。

  面对鞑子三路进犯,于望就这么点人马,也没有什么分身术,只能是堵截其一路,他决定给与这个豪格迎头痛击,彻底打压下清军不可一世的气焰。

  其中,远远哨骑潜至高阳地带的一组夜不收是最后回来的,也同时带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

  先期高阳境内,有奴贼数千人,由奴酋多尔衮统带。区区一个地方小县城,清兵是一击即破。

  然而在高阳,有着告老在家的,从前在山海关外防御清兵有功的大学士孙承宗。孙老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住在高阳城内,面对清兵破城,他率全家人同清兵死战,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全部战死,全家百余人共赴国难!

  后期,孙承宗被清兵活擒,多尔衮试图劝降,然而孙老慷慨自缢而死。

  接到这消息,于望也不禁是虎目赤红,什么是民族的脊梁?这就是民族的脊梁!正因为历史上有着无数的这样仁人志士精忠报国,我汉家才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文明薪火相传啊!

  逝者已去矣!然而活着的人呢?如今的大明充斥了麻木不仁的高官显贵,那么此次孙老合家的壮烈,能否给于他们哪怕一丝的心灵震动?一点儿的惭愧?

  对此,于望没有抱有多大的指望。他也只是把这消息通传三军,一时群情激愤之下,所有的将士莫不是义愤填膺,发誓在此次征战中,一定痛杀鞑子,好好慰高孙老的在天之灵。

  天色渐晚。

  孤独的立寨原野上的汉家军军营外,忽然北方方向烟尘大起,军营里那些哨塔上的哨兵举目观察,发现有着几百骑正滚滚狂奔而来,烟尘中,一杆蓝色五云托龙的大旗若隐若现,正是纵横天下的满清骑兵。

  营寨里,早已经收到野外回营的哨探报告军情,于望环顾了一眼身边诸将,冷笑一声道:“前面我刚得知鞑子这部前锋到来的消息,他们后脚就赶到了,这行军速度···,啧啧,还真是不慢!”

  看到鞑子骑兵终于第一次人数众多的出现在自己面前,所有将官都是亢奋了起来,个个磨拳搽掌,蠢蠢欲动。

  也难怪这些将领兴奋,自从汉家军出征后,唯一能拿的出手的战绩就是上次偷袭。而在这之后,大军开拔南下,触目到处是烽火,大伙儿拼命甩开脚丫子追击清军,···最后人人累成一条狗,战果却是一无所获。

  自然而然的,全军上下早就憋屈的紧了。如今,这狗/娘/养的清骑自己送上门来,还客气啥?

  看着身边将领们的躁动,于望声色不动,只是带着他们上了营地内那高高搭起的望楼去眺望。

  大地震动,滚滚冒起的黄尘土越来越近,终于众人能看到一大片蓝色的旗帜飞舞而至,旗帜掩映中,尽是身披蓝色盔甲的骑兵身影,期间隐隐可见各人盔顶那醒目的“避雷针”在一片晃动。

  大小旗帜海洋中,还有一杆格外大的蓝旗在随风飘舞,如鹤立鸡群般的醒目。虽然清兵来骑不过几百,不过他们俱都一人双马,奔腾在旷野上的战马群硬生生的营造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

  夜不收哨骑首领秦隐把玩着手中不知何时已经抽拿在手的军刺,他那黝黑的双瞳注视着军刺上那恐怖锥棱形的刺尖,以及三道泛着幽光的血槽,哼了一声道:“来的正是贼酋豪格的正蓝旗的军士!”

  “娘的!真是好大排场!中看是中看了,也不知道中不中用?”

  “他们真是好大的胆子,区区几百骑,就胆敢来窥探我们的营地?”

  此刻于望身旁的各将都是发出一阵冷笑,对营外奔腾而来的鞑子骑兵不屑一顾。

  说实在的,面对明军大营,这几百骑就敢来耀武扬威,也不能怪那些清兵太猖狂。

  历来,清兵和大明官军作战,明军数量多是多,不过敢死战的很少。历次征战给他们的经验是,凡是和清兵对阵的明军大都是结寨自保,哪怕是重兵囤积,也是坐视清军劫掠的占大部分。

  真正与清兵肉搏血战,死战不退的明军也不是没有,不过那是很稀罕的事情。而且越是敢战的明军,普遍人数越少,更不要说有什么援军,清军对此的反映则是雷霆灭之,以恫吓其他大部明军。

  杀鸡给猴看的手段是很有效的。

  在上次清兵入关劫掠山西的时候,经常出现十几个鞑子兵押送上千虏获的妇孺,而附近明国城堡驻守的有数万明军旁观而不敢妄动的情况。

  因为这些明军都在害怕,出击杀了这十几个鞑子兵,解救落入毒手的百姓容易,然而接下来,就是会面对清军大部云集,前来血腥报复的后果。

  所以,今天这股清兵前哨其实也是来试探的。在他们的经验里,既然眼前这部明军营盘扎的也不算少,而历来经验是明军越多,就是越不敢战。

  如果眼前这股明军还是如老样子,不敢出击,只能旁观尾随的话,他们便要回到后军主力哪里报告敌情。接下来是不管不顾,任由这部明军“礼送”,还是一举击溃这部明军,从而驱逐这部明军离开,这已经是军营里那些大人物才能决定的事情。

  果其不然,当这股清骑逼近明军大营的时候,明军并没有半点动静!如此一来,这股呼啸而来的清骑都放心下来,一些胆大的哨探更是纵声狂笑,索性逼到明营仅仅几十步的距离开始放马绕着奔驰,同时不时的朝明军大寨内射箭。



  (https://www.7722wx.com/html/6142/348731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7722wx.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ap.7722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