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宋梦 > 第四章 宋朝官制

第四章 宋朝官制


要耕地单靠人力是不行的,古代也没有机器,此刻耕牛就显得非常重要。

        然而耕牛是非常珍贵的,整个跃龙村都只有三头。想要购买耕牛,需要与政府有一定的关系。

        想要购买三十头耕牛的计划落空了,一次性大批量的购买这么多的耕牛并不现实。

        此刻三天时间已经到了,一个青年带着一个十几个人组成的队伍来到了跃龙村村口。

        通过探听,他们找到了梅府,领头的正是在锦绣城大街上与梅笑寒有过碰面的青年。

        “梅公子!别来无恙!”

        梅笑寒道:“没想到,你真的来了!”

        “早就听闻锦绣城跃龙村来了一个高人,不曾有缘相见,能够在锦绣城大街上见到高人真容,真是三生有幸!”

        梅笑寒道:“公子,不必如此客套,有什么话便直说,我不喜欢拐弯抹角!”

        原来这个青年姓刘,名苏,是西州人士,其父刘洛因为被人诬陷吃了官司。

        恰巧刘苏在锦绣城大街上遇到了梅笑寒,很快就被这种神奇的玻璃镜子所吸引,故此便想要买下。

        “我听闻太尉喜好奇珍异宝,正四处寻,苦于没有着落!不想在这里碰到了!”

        得知缘由后,梅笑寒感慨道:“没想到刘苏公子如此的有孝心,我真的是很感动!”

        刘苏道:“这么说来,梅公子是愿意将那块无价之宝转手给我了!”

        梅笑寒道:“不错!你如此有孝心,想必一定会如你所愿,救出父亲的!”

        梅笑寒道:“我有一事想求刘公子帮忙!不知道刘公子能否答应!”

        “请梅公子但说无妨!”

        听完梅笑寒的话后,刘苏大笑道:“原本以为梅公子所提的会是什么上天摘月亮之类的事情,没想到梅公子只是想要耕牛啊!这...好办!”

        刘苏的父亲刘洛是西州的马监史,负责整个西州的民间牛马交易,虽说也算是一个官,但是却并品级。

        虽说没有品级,但是手中的权利却很大,整个西州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的牛马交易都需要通过刘洛之手。

        梅笑寒道:“不知道刘苏公子的父亲为何会得罪了谁?”

        刘苏道:“此人就是监察御史张令!”

        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监察御史位低权重,唐、宋两代仅有八品官,明代为正七品,清代为从五品。

        监察御史,无出入朝堂正门的资格,只能由侧门进出,非奏事不得至殿廷。开元初才取消限制。

        但因内外官吏均受其监察,权限甚广,颇为百官忌惮。

        员额,唐为十五人。

        宋减为六人,分察六部百司,品级为从七品。

        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察员。

        赵虎道:“一个检察院的检察员如此的难道就没有人管的了他吗?”

        刘苏道:“监察御史的品级虽然不高,但是位低权重,朝中没有官员愿意得罪他们。”

        梅笑寒道:“既然如此,岂不是很难办了!”

        “那个张令到底什么来头!”

        刘苏道:“据说张令的叔父”

        宋初沿袭唐代制度,监察御史为正八品上;元丰改制后,监察御史改为从七品,定额为六人。

        宋代御史台的长官是御史中丞,俗称“台长”。

        另置侍御史知杂事一人,作为御史台的副长官。

        御史台下属的监察官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

        若是以官卑者任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者,加“里行”,称殿中侍御史里行、监察御史里行。

        而唐代所设的御史台最高长官——御史大夫,在宋代前期只是一种正三品的加官,元丰改制后升为从二品的职事官,但未授予任何人。

        御史台的各官官品如下:

        御史中丞:宋初正四品,元丰改制定为从三品。

        侍御史知杂事:从六品,特赐五品服。

        侍御史:宋初为从六品下,元丰改制后定为从六品。

        殿中侍御史:宋初为从七品下,元丰改制后定为正七品。

        监察御史:宋初为从八品上,元丰改制后定为从七品。

        七品在后世看来是芝麻官,而在宋代则属于中级官吏的行列。打个比方,宋代的县令,属京京畿所在地的县令为正八品,其余普通县的县令只有从八品。

        而作为比县高一级的行政机构——州(相当于现在的市),其行政长官——知州一般由五、六品官员出任。

        作为从七品的监察御史,大致介于县令跟知州之间,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

        宋朝官级品级如下:

        诸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王,为正一品。(全为加官,不是常职。南宋末年的左右丞相,也为正一品),尚书左右仆射。

        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国公,光禄大夫为从一品。

        门下侍郞,中书侍郎,诸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开国郡公,上柱国,为正二品。

        诸银青光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开国县公,柱国,为从二品。

        诸宣奉、正奉大夫,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上护军,为正三品。

        诸正议、通奉大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开国侯,护军,为从三品。

        诸通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开国伯,上轻车都尉,为正四品。

        诸太中大夫,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七寺卿,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轻车都尉,为从四品。

        诸中大夫,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开国子,上骑都尉,为正五品。

        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开国男,骑都尉,为从五品。

        诸朝议、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尚书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入内内侍省、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入内内侍省、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骁骑尉,为正六品。

        诸朝请、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尚书诸司郎中,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飞骑尉,为从六品。

        诸朝请、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尚书诸司员外郎,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开封府司录参军事,枢密副承旨,枢密院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太子侍读、侍讲,两赤县令,云骑尉,为正七品。

        诸承议郎,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合门宣赞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诸率府率,亲王府翊善、赞读、直讲,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武骑尉,为从七品。

        诸奉议、通直郎,七寺丞,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开封府诸曹参军事、军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县令,两赤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令,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为正八品。

        诸宣教、宣议郎,御史台检法官、主簿,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寺、监主簿,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合门祗候,枢密院逐房副承旨,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太子诸率府副率,亲王府记室,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监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京府、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推官,诸州签判,节镇、上中下州录事参军,京府诸曹参军事、军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丞,诸州上中下县令、丞,两赤县主簿,尉,诸府诸曹,节镇、上州诸司参军事,节度副使、行军司马,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三省枢密院主事,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为从八品。

        诸承事、承奉郎,理亲民资序者,从八品,承务郎准此。

        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主簿、尉,三京赤县主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为正九品。

        诸承务郎,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诸司参军,诸州上中下县主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为从九品。

        宋朝的官员品级十分之复杂,分别由差遣、本官阶、散官阶、勋官、爵位,贴职等组成。

        差遣:实际上做事的岗位,多数为临时工。

        本官阶:又称寄禄官,即享受怎么样的待遇,名称就是三公六部九卿等前代留下的官职。

        散官阶.:实际的上的等级,又以文资和武阶对应文武大臣。

        勋官:共十二转,荣誉头衔,并无实际作用。

        爵位:荣誉头衔加额外补贴,封邑与实封往往不一样。

        贴职:专为文人而设的荣誉称号,如某馆某阁大学士、学士等。

        元丰改制时曾废掉差遣以本官实任,以散官阶定俸禄。政和末年散官阶:

        文官:开府仪同三司、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宣奉大夫、正奉大夫、正议大夫、通奉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奉大夫、中散大夫、朝议大夫、奉直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朝请郎、朝散郎、朝奉郎、承议郎、奉议郎、通直郎、宣教郎(原宣德郎,政和避宣德门改)、宣义郎、承事郎、承奉郎、承务郎、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从事郎、从政郎(崇宁时通仕郎,政和再换)、修职郎(崇宁时登仕郎,政和再换)、迪功郎(崇宁时将仕郎,政和再换)。

        武官:太尉(政和新置)、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协忠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卫大夫、翊卫大夫、亲卫大夫、拱卫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协忠郎、中侍郎、中亮郎、中卫郎、翊卫郎、亲卫郎、拱卫郎、左武郎、右武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显大夫、武节大夫、武略大夫、武经大夫、武义大夫、武翼大夫、武功郎、武德郎、武显郎、武节郎、武略郎、武经郎、武义郎、武翼郎、敦武郎、修武郎、从义郎、秉义郎、忠训郎、忠翊郎、成忠郎、保义郎、承节郎、承信郎、下班祗应。

        宋朝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富庶的朝代,很多人认为宋朝“藏富于民”,官民比例低,政治比较清明。但如果认真翻开历史,恐怕结论未必如此。

        宋朝官员的幸福生活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只有官员算是“国家公务员”,自秦汉官员的工资就开始实行严格的“秩禄制度”,即按照官秩官或爵的高低)来发放薪水。

        宋朝也延续了这一制度,不过无论与前朝还是后朝,甚至与当代相比,其官员薪俸之优厚,都是令人咋舌的。

        以宋朝的一品大员(宰相、枢密主官)为例,即使没有爵位,其月薪也能达到300至400贯(《宋史》,职官志篇),是汉代的10倍,是清代的6倍。

        这还不算官员本人还有各种换季服装、绢、绵、禄米等“福利补贴”,官员家属还能按照等级获得衣服、粮食、茶叶、酒、炭,甚至是马料等种类繁多的“恩荫补贴”。

        也许这样写,读者不容易对以上数字概念化,在这里我们引用一位历史学家。

        对一位国人耳熟能详的大清官——包拯的薪俸所做的一个研究,来作为说明和补充依据:包大人年薪合计应为:20856贯钱、2360石粮食及其他实物补贴。

        另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如无战乱,粮食价格一般是300~500文一石,绫、绢、罗、绵大致价格为1600文、1200文、4000文和85文——因此综合计算起来,包大人的实际收入要远超2万贯。

        考虑到中国自隋唐以来农业生产的水平就已经相当高了,因此我们用粮食来衡量一下包大人如果活到今天,他的年薪大致是多少。

        北宋粮食价格按照400文一石(约100斤),如按每斤粮食2.5元来计算,北宋的400文等于今天的250元。也就是说,一文铜钱折合人民币0.625元,每贯铜钱则折合625元,2万贯就是1250万元——而当时北宋一个州每年上缴中央的财税为1万~3万贯。

        此外,宋朝还设立“祠禄之制”,官员进行定期疗养,一切费用均由国家承担——如此优厚的待遇,使宋代官员很少有自愿致仕的,甚至有人为此不惜大肆贿赂吏部改年龄,以达到继续留任的目的。

        所以,自宋神宗开始,朝廷开始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逼到年龄的官员退休:一方面对年满70的官员不予考核和升迁;另一方面,对自愿退休的官员加官晋级,并对其子孙可以“荫补”,即给予一定的官职但没有具体职务,甚至还优待其妻子。

        高薪没能养廉,按照高薪养廉的思路,宋朝官员拿这么多工资,应该安分守己、恪尽职守才对,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以历史上著名的“花石纲”工程为例,就可以看出北宋官员并未因高薪而放弃任何一个可能发财的机会。

        “花石纲”起源于宰相蔡京发现了一个叫朱勔的苏州人,此人精于园林艺术。

        宋徽宗知道后大喜,于是在苏州设置了一个应奉局,专为皇帝搜罗奇花异木、嶙峋美石,用以建设皇家园林。

        由于当时没有铁路和发达的载重汽车,这些花石只好通过古运河水运至汴京,十船称作一“纲”。

        据宋史记载,“花石纲”持续了20多年,“大率太湖、灵璧、慈溪、武康诸石;二渐花竹、杂木、海错;福建异花、荔枝、龙眼、橄榄;海南椰实;湖湘木竹、文竹;江南诸果;登莱淄沂海错、文石;两广、四川异花奇果”。

        为了确保“花石纲”的运输,不但关系国家民生之重的漕运被排挤,漕船和大量商船被强行征用,而且各级官员均在其中上下其手,不放过任何一个发横财的机会——据史料记载,各级官员们不但极力帮助朱勔搜罗花石,还趁机对百姓敲诈勒索。

        相对于百姓的穷困,宋朝各级官员过的是穷奢极欲的奢侈生活,就连百姓口中的清官代表寇准,其生活也极其奢靡。

        例如宋史就说他,“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油灯,虽庖所在,必然炬烛”。

        其奢侈行径甚至到了让司马光给儿子做反面教材的地步——司马光说寇准“近世寇莱公(寇准被封为莱国公)豪侈冠一时”。

        可以想象,当时百姓口中的清官代表寇准,其生活都如此奢侈,那人民口中的贪官蔡京、童贯等人又该当如何?只怕会在“奢靡”前加一个“更”字。

        另外,随着官员子孙的繁衍,因“荫补”而增加的官员数量越来越多——真宗时,宋朝官员的数量在1万人左右,仅仅过了40年,到了仁宗年间,官员人数翻了一倍还多,到了英宗时更是接近3万人。

        与此相对应的是,为了豢养越来越多的官员,宋朝的财政收入越来越吃紧——北宋初年,2000万贯的钱粮收入可以结余大半,而到了仁宗年间,尽管国家不断上调税赋,国库收入达到1.3亿贯以上,却无丝毫结余。


  (https://www.7722wx.com/html/65761/2294645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7722wx.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ap.7722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