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来1976 > 第一百七十六章 亡羊补牢

第一百七十六章 亡羊补牢


老电影院都是上午九点开门。

        不过,这老电影院有两层门。

        一层外圈的门,一层内圈的门。

        在外圈门和内圈门之间有个短小的小走廊。

        平时用来让售票员坐着收门票。

        或者让卖瓜子儿的、卖波螺的在这里摆小摊。

        这里的波螺是沿海地区特有的一种小零食,内地人可能不太知道。

        就是沿海地区到了21世纪以后,也基本绝迹了。

        这所谓的波螺其实就是南方人常吃的螺丝。

        只不过是不同的品种。

        当做小零食来卖的波螺有两种。

        一种是尖尖的,跟东北大瓜子那么长。&1t;i>&1t;/i>

        吃的时候要带着有圆孔的钥匙。

        用圆孔掰断尖尖的那头,然后放到嘴里吸一下就把肉吸出来了。

        还有一种是圆圆的,只有一般人小手指指甲盖儿那么大。

        俗称肚脐波螺。

        吃这种肚脐波螺要带着大头针,用大头针挑着吃。

        看电影的时候,电影院里就会有两种主要声音。

        一个是观众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下,胶合板的椅子出的“咣当、咣当”的声音。

        一个就是人们踩着地上的波螺壳子出的粉笔摩擦黑板一般的声音。

        这种搅扰他人的习俗说不上好坏。

        毕竟,在那些物质贫瘠的年代里,人们需要牺牲一部分隐私,来换取抱团取暖。&1t;i>&1t;/i>

        随着新剧场的开业,老电影院渐渐式微了。

        年轻人更喜欢到安静的,互相不打扰隐私的新剧场看电影。

        情侣们甚至可以躲在黑暗的角落里亲亲我我。

        只剩下一些中老年观众们还留恋着老电影院。

        留恋椅子的“咣当咣当”声响,留恋脚下波螺壳子的“咯吱咯吱”声音。

        留恋陌生的观众之间聊一聊剧情,分享一下波螺、瓜子。

        老电影院虽然是国家单位,不愁工资不起。

        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老百姓的收入来源不完全靠工资。

        很大一部分靠效益工资,或者说奖金。

        要不怎么这个时期的机关事业单位被人们嫌弃。&1t;i>&1t;/i>

        他们很少有效益工资或奖金什么的。

        顶多有头脑灵活的领导,会想方设法提高员工福利。

        老电影院自然也得想办法增加福利待遇。

        把窄小的过道儿出租出去,就能赚到一点小钱钱。

        以前卖瓜子儿的、卖波螺的基本都被赶到外面了。

        因为他们交不起租金。

        取而代之的是其它各种商贩。

        有卖冰棍儿卖汽水儿的,有给人织补的,还有就是锻造饰的。

        虽然电影院是上午九点开门。

        可为了方便这些做生意的,它的外圈的门8点钟就早早打开了。

        白客赶过来时,店家们已经张罗着摆自己的摊位了。&1t;i>&1t;/i>

        饰匠的家伙算是比较多的,他嘴里叼着个茶叶蛋在跟老婆忙碌着。

        很多南方来的手艺人或小商人,一般都长得跟淮东亮类似。

        鼻梁塌,大鼻孔,脸也比较短,像被门夹过一样。

        头型也跟白客他们兄弟类似,都是前奔儿勒后鸭蛋。

        这伙计虽然也是前奔儿勒后鸭蛋,不过五官要端正多了,甚至有几分英俊。

        浓眉大眼高鼻梁,个头儿也比大多数南方人高。

        有一米七多。

        白客在一边等着。

        等他们两口子摆好摊子了,这才凑过去。

        饰匠连忙打招呼:“老板,您要打饰吗?”&1t;i>&1t;/i>

        白客凑到近前压低声音:“大前天你收了2o块儿银元是吧?”

        “哦,”饰匠低头扫了白客一眼,“不记得了。”

        白客知道他在耍滑头。

        早些年的时候,离家在外的南方人普遍有点怕东北人。

        因为东北人说话的方式,眼神和表情跟他们是不一样的。

        东北人彼此说话时,会直勾勾地盯着对方的瞳孔。

        比如像老阚,像刘清涛,甚至京都的老帽都是这种。

        而南方人说话时会看着对方眼睛下方的位置,顶多偶尔扫一眼对方的瞳孔。

        所以,一个南方人和一个北方人说话时,很容易打起来。

        “你他妈跟我说话怎么不看着我?当我说话是放屁啊?”&1t;i>&1t;/i>

        随着南北交流的日益频繁,这种地方差异才渐渐消除了。

        见白客不是来打饰的,饰匠就低着头不再理睬了,但也不敢驱赶。

        “我给你8块钱一枚,你都还给我吧。”

        秦延军是5块钱一枚卖给他的。

        他再卖给白客转手就能赚3块钱,丝毫不比他给人加工饰赚的少。

        但他愣了下,还是摇摇头。

        白客想了下,突然明白了。

        这一世不同于上一世。

        上一世五六块钱收一块儿银元是正常的。

        加价两三块对方也有利可图。

        可这一世,白客把银元搜刮的太狠了。&1t;i>&1t;/i>

        白客的5ooo块银元至少有一半儿是从小县城里搜刮来的。

        小县城总共能有多少银元啊?

        市场秩序肯定遭到破坏了。

        这一世的这一时期,银元价格恐怕不止五块钱了。

        白客叹口气:“那我就十块钱一块儿,把我那2o块儿银元还给我吧。”

        这一回,饰匠又抬起头来,眼睛里露出几分欣喜。

        “不过,我只剩十八块了。”

        “行啊,十八块就十八块。”

        饰匠拿起一个皮革的包,磨磨蹭蹭地从里面拿出了一叠银元,还放在手里数了数。

        “行了,多少都算我的。”

        饰匠却不肯把银元递过来。&1t;i>&1t;/i>

        “那个,你的钱……”

        白客从怀里拿出18o块钱递过去了。

        接过银元数了下,白客现有两枚鹰洋夹在里面。

        这显然是饰匠的小伎俩。

        因为鹰洋要比普通的银元小了一大圈。

        但其实鹰洋比银元值钱。

        二三十年后,最便宜的银元也就两三百。

        而最便宜的鹰洋却得四五百。

        这个饰匠看起来挺聪明,白客无论如何不能让他察觉到自己占了他便宜。

        “我去,你这叫什么银元啊?”

        “啊,这个,叫鹰洋。”

        “小这么多,这算怎么回事啊?你不占我便宜吗?”&1t;i>&1t;/i>

        “要不我再给你一块儿吧。”

        饰匠说着,又拿出一块儿鹰洋。

        “不行,不行,”白客不让强,“你这什么洋的应该5块钱一块儿。”

        “那也太便宜了,我收都收不上来。”

        白客估摸他这个鹰洋收一块儿顶多两三块钱。

        “那,那就六块钱,你有多少都给我。”

        饰匠面露欣喜之色,又从包里拿出8块儿鹰洋。

        加上白客手里的两块儿,一共是1o块。

        白客又补了4o块钱给他。

        他难掩喜悦地收起来了。

        然后讪讪地说:“你怎么喜欢这些东西啊?”

        “是啊,我就喜欢收藏这些东西。”

        这个饰匠虽然挺聪明,但他肯定没有朝前的眼光。

        估计他不光熔掉了很多银元,也熔掉一些老旧的金银饰。

        “不光银元,其它的老旧金银饰我也喜欢。你以后要是收到了,千万别熔了啊,我过来收走。”

        “好的,怎么跟您联系?”

        “南街的大旗照相馆知道吧?”

        “知道啊。”

        “那是我家里人开的,你收到东西了就跟照相馆的人说一下就可以了。”

        “哦,你也姓白吧?你好啊,白老板。”

        说着,饰匠从柜台后面走出来跟白客握手。

        “行了,有事联络吧。”

        虽然是因祸得福,丢了2o枚银元,又收到几枚鹰洋。

        但表哥偷银元的事也给白客提了个醒。

        自己这么多值钱的东西不能都放在家里啊。

        还有那些不起眼的古董也不能老扔在无人居住的破屋子里啊。

        一旦碰到哪个脑残的小偷,不一样会遭殃吗?

        得找个地方把这些东西妥善保管起来。


  (https://www.7722wx.com/html/60007/1996701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7722wx.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ap.7722wx.com